窮而後工

成語拼音

qióng ér hòu gōng

窮而後工成語解釋

舊時認爲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

典故出處

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古代許多文人往往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和困境之後,其作品反而能夠深刻動人,真可謂窮而後工。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文人墨客的經歷都印證了“窮而後工”這一現象。 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梅堯臣的詩人。他出身平凡,自幼勤奮好學,心懷壯志,渴望憑藉自己的才華在仕途上有所作爲。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他,儘管他才華橫溢,卻在科舉之路上屢屢受挫,始終未能獲得高位。 生活的困頓並沒有讓梅堯臣放棄對詩歌的熱愛和追求。相反,他在艱難的處境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他行走於鄉間田野,與農夫交談;他駐足於市井街巷,傾聽百姓的心聲。 梅堯臣看到了農民在天災人禍下的艱難求生,看到了底層百姓爲了溫飽而苦苦掙扎。這些真實而又令人心痛的景象,都化作了他筆下飽含深情的詩句。他的詩不再是風花雪月的無病呻吟,而是充滿了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批判。 當時的文壇,流行着華麗空洞的文風。而梅堯臣的詩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真摯深沉的情感,獨樹一幟。他用自己的筆,描繪出了一個真實而又殘酷的世界,讓人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無奈。 正是因爲梅堯臣經歷了生活的貧困和挫折,他的詩歌才具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他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讚譽,對後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獨有偶,唐朝詩人杜甫的一生也是“窮而後工”的典型寫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盪和戰亂帶來的流離失所。 他曾經懷着滿腔的報國之志,卻在官場中備受排擠,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生活的貧困、親人的離散、國家的動盪,讓杜甫飽受磨難。 然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他偉大的詩作。他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抒發了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對親人的思念。他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更是展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這些詩人的經歷告訴我們,“窮而後工”並非是一種宿命的安排,而是在困境中激發出來的創造力和深刻的思考。當生活的挫折和磨難降臨,他們沒有沉淪,而是將痛苦化爲力量,用文字抒發內心的情感,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是歷史的見證和人性的光輝寫照。

窮而後工-成語圖片

窮而後工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