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

成语拼音

qū jié rǔ mìng

屈节辱命成语解释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典故出处

《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本应坚守职责,完成使命,却在关键时刻因私心作祟,做出了种种不当之举,最终屈节辱命,令众人失望。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名叫苏厉的谋士,他效力于弱小的国家。当时,强大的秦国兵强马壮,对周边各国虎视眈眈。秦国派遣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和魏国,两国联军在伊阙之战中惨败,白起声名大噪,令各国闻风丧胆。 随后,白起又准备进攻魏国。魏国国君心急如焚,深知以魏国之力难以抵挡秦军的铁蹄。此时,有人向魏王推荐了苏厉,希望他能想出应对之策,挽救魏国于危亡之中。 苏厉接受了使命,前往秦国试图劝说白起停止进攻。他见到白起后,没有直接提及战争之事,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道:“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刺客,他武艺高强,声名远扬。有一次,他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去刺杀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发现目标身边戒备森严,自己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果强行行动,不仅刺杀不成,还会白白送命,甚至辱没了自己刺客的名声。于是,他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放弃了这次行动,保全了自己的声誉和性命。” 白起静静地听着,不明白苏厉所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苏厉接着说道:“将军您如今战功赫赫,威名远播。但如果继续征战,万一遭遇挫折,岂不是屈节辱命?如今您已经立下了无数功勋,倘若在进攻魏国的战役中失利,不仅之前的荣耀会受损,甚至可能背上失败的耻辱。” 白起听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自己虽然常胜,但也不能保证每战必胜。最终,白起在苏厉的劝说下,暂时放弃了进攻魏国的计划。 苏厉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避免了魏国的一场灾难,也让白起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屈节辱命的结局。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明白了,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要懂得权衡利弊,不可一味冒进,以免遭受失败和耻辱。

屈节辱命-成语图片

屈节辱命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