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節辱命
成語拼音
- qū jié rǔ mìng
屈節辱命成語解釋
- 失去了節操,辱沒了使命。
典故出處
- 《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本應堅守職責,完成使命,卻在關鍵時刻因私心作祟,做出了種種不當之舉,最終屈節辱命,令衆人失望。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名叫蘇厲的謀士,他效力於弱小的國家。當時,強大的秦國兵強馬壯,對周邊各國虎視眈眈。秦國派遣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和魏國,兩國聯軍在伊闕之戰中慘敗,白起聲名大噪,令各國聞風喪膽。
隨後,白起又準備進攻魏國。魏國國君心急如焚,深知以魏國之力難以抵擋秦軍的鐵蹄。此時,有人向魏王推薦了蘇厲,希望他能想出應對之策,挽救魏國於危亡之中。
蘇厲接受了使命,前往秦國試圖勸說白起停止進攻。他見到白起後,沒有直接提及戰爭之事,而是先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道:“從前,有一位著名的刺客,他武藝高強,聲名遠揚。有一次,他接受了一個艱鉅的任務,要去刺殺一位位高權重的人物。然而,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發現目標身邊戒備森嚴,自己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如果強行行動,不僅刺殺不成,還會白白送命,甚至辱沒了自己刺客的名聲。於是,他權衡利弊,最終選擇放棄了這次行動,保全了自己的聲譽和性命。”
白起靜靜地聽着,不明白蘇厲所講這個故事的用意。
蘇厲接着說道:“將軍您如今戰功赫赫,威名遠播。但如果繼續征戰,萬一遭遇挫折,豈不是屈節辱命?如今您已經立下了無數功勳,倘若在進攻魏國的戰役中失利,不僅之前的榮耀會受損,甚至可能背上失敗的恥辱。”
白起聽後,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戰爭的勝負難以預料,自己雖然常勝,但也不能保證每戰必勝。最終,白起在蘇厲的勸說下,暫時放棄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蘇厲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避免了魏國的一場災難,也讓白起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屈節辱命的結局。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了,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要懂得權衡利弊,不可一味冒進,以免遭受失敗和恥辱。
屈節辱命-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