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萁之敏

成语拼音

rán qí zhī mǐn

燃萁之敏成语解释

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典故出处

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宋·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丝毫不逊色于拥有燃萁之敏的古人。

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有一对兄弟,哥哥名叫曹丕,弟弟名为曹植。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而后又逼迫汉献帝禅让,登基称帝。然而,他对于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始终心怀嫉妒与忌惮。 曹植自幼聪慧,才情出众,出口成章,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操曾多次考虑立曹植为世子,但曹植生性洒脱,饮酒无度,又不注重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猜忌愈发严重。有一次,曹丕故意为难曹植,命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治他的罪。 曹植心中悲愤交加,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在七步之内吟出了那首千古名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兄弟,暗指曹丕对自己的迫害。“燃萁之敏”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形容人文思敏捷。 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兄弟之间的亲情被权力的欲望所扭曲。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不顾手足之情,对曹植百般刁难。而曹植虽然身处困境,却能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后世之人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无不感慨万分。“燃萁之敏”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华,更让人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利益和权力的诱惑时,不应忘却亲情、友情和道德的底线。 如今,当我们使用“燃萁之敏”这个成语时,不仅仅是在称赞一个人的才思敏捷,更是在反思历史,汲取其中的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友爱,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

燃萁之敏-成语图片

燃萁之敏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