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萁之敏

成語拼音

rán qí zhī mǐn

燃萁之敏成語解釋

後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典故出處

相傳三國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脅迫下七步成詩,詩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語。宋·寧參《白水縣齋十詠》序曾無擊鉢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處理這件棘手的事情時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絲毫不遜色於擁有燃萁之敏的古人。

成語故事

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內部,有一對兄弟,哥哥名叫曹丕,弟弟名爲曹植。 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而後又逼迫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然而,他對於才華橫溢的弟弟曹植,始終心懷嫉妒與忌憚。 曹植自幼聰慧,才情出衆,出口成章,深得曹操的喜愛。曹操曾多次考慮立曹植爲世子,但曹植生性灑脫,飲酒無度,又不注重約束自己的行爲,逐漸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曹丕稱帝后,對曹植的猜忌愈發嚴重。有一次,曹丕故意爲難曹植,命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要治他的罪。 曹植心中悲憤交加,但他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敏捷的思維,在七步之內吟出了那首千古名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兄弟,暗指曹丕對自己的迫害。“燃萁之敏”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形容人文思敏捷。 在那個權力鬥爭激烈的時代,兄弟之間的親情被權力的慾望所扭曲。曹丕爲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不顧手足之情,對曹植百般刁難。而曹植雖然身處困境,卻能用詩歌表達自己的痛苦和無奈。 後世之人在談論這段歷史時,無不感慨萬分。“燃萁之敏”不僅展現了曹植的才華,更讓人們看到了權力鬥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它提醒着我們,在面對利益和權力的誘惑時,不應忘卻親情、友情和道德的底線。 如今,當我們使用“燃萁之敏”這個成語時,不僅僅是在稱讚一個人的才思敏捷,更是在反思歷史,汲取其中的教訓,珍惜當下的和平與友愛,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轍。

燃萁之敏-成語圖片

燃萁之敏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