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于鼎

成语拼音

rǎn zhǐ yú dǐng

染指于鼎成语解释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场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少企业为了获取巨大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有人妄图染指于鼎,最终却落得悲惨下场。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郑灵公即位不久,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了一只鼋。这鼋乃是极为珍稀的美味。 郑灵公决定将这难得的鼋烹饪后与诸位大臣一同分享。郑国的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准备进宫朝见郑灵公。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自己动了起来,他兴奋地向公子归生展示,并自信地说:“以往每当我的食指这样跳动,必然能够品尝到珍奇美味。” 两人进宫后,果然看到厨师正在宰杀那只楚国进献的鼋。公子宋得意地向公子归生笑了笑,而这一切被郑灵公看在了眼里。 鼋羹煮好后,郑灵公召集群臣前来享用。在分羹之时,郑灵公故意戏弄公子宋,独独不给公子宋品尝。公子宋恼羞成怒,他径直走到大鼎前,伸出手指蘸了蘸鼋羹,然后放入口中,随后拂袖而去。 郑灵公见此情景,怒不可遏,认为公子宋的行为是对他权威的极大挑衅,欲治其罪。公子宋也不甘示弱,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他联合公子归生发动政变,杀害了郑灵公。 这一事件,使得郑国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原本只是一场因美食而起的小小纷争,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国家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染指于鼎”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因小失大、因私欲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在秦朝末年,赵高为了一己私欲,指鹿为马,操纵朝政,最终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又比如,在唐朝,安禄山觊觎皇位,拥兵自重,发动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这些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克制私欲,遵循礼法和道德规范,切不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顾大局,否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染指于鼎-成语图片

染指于鼎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