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於鼎

成語拼音

rǎn zhǐ yú dǐng

染指於鼎成語解釋

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爲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裏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典故出處

《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不少企業爲了獲取巨大利益,不惜採取各種手段,甚至有人妄圖染指於鼎,最終卻落得悲慘下場。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鄭靈公即位不久,楚國向鄭靈公進獻了一隻黿。這黿乃是極爲珍稀的美味。 鄭靈公決定將這難得的黿烹飪後與諸位大臣一同分享。鄭國的大夫公子宋和公子歸生準備進宮朝見鄭靈公。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自己動了起來,他興奮地向公子歸生展示,並自信地說:“以往每當我的食指這樣跳動,必然能夠品嚐到珍奇美味。” 兩人進宮後,果然看到廚師正在宰殺那隻楚國進獻的黿。公子宋得意地向公子歸生笑了笑,而這一切被鄭靈公看在了眼裏。 黿羹煮好後,鄭靈公召集羣臣前來享用。在分羹之時,鄭靈公故意戲弄公子宋,獨獨不給公子宋品嚐。公子宋惱羞成怒,他徑直走到大鼎前,伸出手指蘸了蘸黿羹,然後放入口中,隨後拂袖而去。 鄭靈公見此情景,怒不可遏,認爲公子宋的行爲是對他權威的極大挑釁,欲治其罪。公子宋也不甘示弱,決定先下手爲強。於是,他聯合公子歸生髮動政變,殺害了鄭靈公。 這一事件,使得鄭國陷入了混亂與動盪之中。原本只是一場因美食而起的小小紛爭,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國家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染指於鼎”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用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因小失大、因私慾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事例不勝枚舉。比如,在秦朝末年,趙高爲了一己私慾,指鹿爲馬,操縱朝政,最終導致秦朝的迅速滅亡。又比如,在唐朝,安祿山覬覦皇位,擁兵自重,發動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這些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做人應當剋制私慾,遵循禮法和道德規範,切不可爲了一時的利益而不顧大局,否則必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染指於鼎-成語圖片

染指於鼎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