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政举
成语拼音
- rén cún zhèng jǔ
人存政举成语解释
-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典故出处
- 《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必须做到选贤任能,让有能力的人担当重任,如此才能实现人存政举,使得各项政策得以有效推行,人民安居乐业。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关于治国理政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深思熟虑后,给出了一系列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关键在于君主是否有贤明的治国理念和得力的臣子辅佐。
当时的鲁国,政治局势颇为复杂。鲁哀公虽然有心让国家繁荣昌盛,但在诸多政策的推行上却屡屡受挫。而这其中的关键原因,便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忠诚能干的大臣。
有一位名叫子产的大臣,在郑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重视农业生产,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使得郑国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同时,他还加强了法制建设,公正执法,使得社会秩序井然。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在子产去世后,郑国的政治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新的执政者未能继承子产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导致之前所取得的成果逐渐丧失,国家又陷入了混乱和衰落之中。
对比郑国的兴衰,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人存政举”这一成语的含义。当有贤能之人在位,并且能够推行正确的政策时,国家就能繁荣昌盛,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一旦这些贤能之人离去,政策无法得以延续和执行,国家就可能陷入困境。
历史上的诸多朝代更替,也都或多或少地印证了这一观点。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他广纳贤才,虚心纳谏,任用了像魏征、房玄龄等一批贤臣,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如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他之后,若继位者不能秉持他的治国理念,政策出现偏差,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人存政举”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不仅需要有贤明的领导者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确保这些政策能够得以延续和执行,不因人事的变动而荒废,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持续繁荣和稳定。
人存政举-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