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政舉

成語拼音

rén cún zhèng jǔ

人存政舉成語解釋

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着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典故出處

《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一個國家想要繁榮昌盛,必須做到選賢任能,讓有能力的人擔當重任,如此才能實現人存政舉,使得各項政策得以有效推行,人民安居樂業。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關於治國理政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深思熟慮後,給出了一系列的見解。他認爲,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否,關鍵在於君主是否有賢明的治國理念和得力的臣子輔佐。 當時的魯國,政治局勢頗爲複雜。魯哀公雖然有心讓國家繁榮昌盛,但在諸多政策的推行上卻屢屢受挫。而這其中的關鍵原因,便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體系和忠誠能幹的大臣。 有一位名叫子產的大臣,在鄭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重視農業生產,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使得鄭國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同時,他還加強了法制建設,公正執法,使得社會秩序井然。在子產的治理下,鄭國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然而,在子產去世後,鄭國的政治局勢逐漸發生了變化。新的執政者未能繼承子產的治國理念和政策,導致之前所取得的成果逐漸喪失,國家又陷入了混亂和衰落之中。 對比鄭國的興衰,我們可以深刻地理解“人存政舉”這一成語的含義。當有賢能之人在位,並且能夠推行正確的政策時,國家就能繁榮昌盛,百姓就能安居樂業;而一旦這些賢能之人離去,政策無法得以延續和執行,國家就可能陷入困境。 歷史上的諸多朝代更替,也都或多或少地印證了這一觀點。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他廣納賢才,虛心納諫,任用了像魏徵、房玄齡等一批賢臣,推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如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等,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他之後,若繼位者不能秉持他的治國理念,政策出現偏差,國家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人存政舉”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不僅需要有賢明的領導者制定出正確的政策,還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確保這些政策能夠得以延續和執行,不因人事的變動而荒廢,如此方能實現國家的持續繁榮和穩定。

人存政舉-成語圖片

人存政舉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