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

成语拼音

rén wáng zhèng xī

人亡政息成语解释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典故出处

《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朝代因统治者的更迭而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导致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政治舞台上,有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其中一个便能深刻地诠释“人亡政息”这一成语。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国的君主励精图治,决心改变国家贫弱的局面。这位君主名叫李贤,他深知国家的积弊所在,广纳贤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他首先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同时,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选拔了一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为官。在农业方面,他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在军事上,他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队的训练,使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小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国家也对其刮目相看。然而,好景不长,李贤君主突然身患重病,不久便与世长辞。 李贤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毅继位。李毅年少无知,且贪图享乐,对于父亲生前推行的政策毫无兴趣。他宠信奸佞小人,那些被李贤罢黜的贪官污吏又重新回到了朝堂。新君不但恢复了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还荒废了水利和农业建设,导致农业歉收,百姓生活困苦。 在军事方面,李毅随意裁撤军队,不再重视训练,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迅速下降。之前被李贤君主吸引来的贤才,纷纷离开这个国家。周边的敌国见此情形,趁机发兵入侵。由于国力衰微,军队涣散,这个小国很快就被敌国所灭。 曾经繁荣昌盛的国家,只因新君不能继承和延续先王的善政,导致“人亡政息”,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一历史故事令人扼腕叹息,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一项好的政策需要有持续的支持和执行,否则,即便一时取得了成就,也难以长久维持。唯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永享太平。

人亡政息-成语图片

人亡政息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