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

成語拼音

rén wáng zhèng xī

人亡政息成語解釋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頓下來。

典故出處

《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朝代因統治者的更迭而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面,導致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政治舞臺上,有許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其中一個便能深刻地詮釋“人亡政息”這一成語。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小國的君主勵精圖治,決心改變國家貧弱的局面。這位君主名叫李賢,他深知國家的積弊所在,廣納賢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他首先減輕了百姓的賦稅和勞役,讓民衆得以休養生息。同時,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污腐敗的官員,選拔了一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爲官。在農業方面,他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提高了農業的產量。在軍事上,他實行徵兵制度,加強軍隊的訓練,使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小國逐漸繁榮昌盛起來,百姓安居樂業,周邊的國家也對其刮目相看。然而,好景不長,李賢君主突然身患重病,不久便與世長辭。 李賢去世後,他的兒子李毅繼位。李毅年少無知,且貪圖享樂,對於父親生前推行的政策毫無興趣。他寵信奸佞小人,那些被李賢罷黜的貪官污吏又重新回到了朝堂。新君不但恢復了繁重的賦稅和勞役,還荒廢了水利和農業建設,導致農業歉收,百姓生活困苦。 在軍事方面,李毅隨意裁撤軍隊,不再重視訓練,使得國家的軍事實力迅速下降。之前被李賢君主吸引來的賢才,紛紛離開這個國家。周邊的敵國見此情形,趁機發兵入侵。由於國力衰微,軍隊渙散,這個小國很快就被敵國所滅。 曾經繁榮昌盛的國家,只因新君不能繼承和延續先王的善政,導致“人亡政息”,最終走向了滅亡。這一歷史故事令人扼腕嘆息,也讓後人深刻地認識到,一項好的政策需要有持續的支持和執行,否則,即便一時取得了成就,也難以長久維持。唯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百姓才能永享太平。

人亡政息-成語圖片

人亡政息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