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能制刚

成语拼音

róu néng zhì gāng

柔能制刚成语解释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亦作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典故出处

《后汉书·臧宫传》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成语典故

看起来这兵法不过是柔能制刚,弱能胜强,以逸待劳,能勇能怯之意。★明·沈采《千金记》第五出

成语造句

面对他人的挑衅,他始终保持平和,以宽容和理解应对,最终证明了柔能制刚这一道理。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智慧与力量的较量,而“柔能制刚”这一理念在诸多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春秋时期,楚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国力强盛,四处征战,欲称霸诸侯。而在楚国的周边,有一个相对弱小的郑国。郑国常常在楚国的威胁下艰难生存。 有一次,楚国大军压境,郑国面临着灭国的危机。郑国的国君郑襄公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大多主张拼死一战,以保国家尊严。然而,有一位名叫子良的大臣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子良说道:“如今楚国兵强马壮,气势汹汹,我们若与之正面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依臣之见,不如暂且忍辱负重,采取柔顺之策,避免与楚军直接冲突。”郑襄公听后,陷入了沉思。最终,他决定采纳子良的建议。 于是,郑襄公脱去王袍,赤着上身,牵着一只羊,走出城门,向楚庄王投降。他言辞谦卑,态度恭顺,表达了对楚国的敬畏和臣服。楚庄王见郑襄公如此谦卑,心中的怒火顿时消减了不少。他原本以为郑国定会顽强抵抗,没想到竟如此柔顺。楚庄王心想:“若郑国真心归降,倒也不必赶尽杀绝。” 就这样,楚国暂时放过了郑国。郑国得以保存下来,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努力发展国力,恢复生机。 若干年后,楚国因为连年征战,国内民生疲惫,国力逐渐衰落。而郑国却在这期间励精图治,逐渐强大起来。当楚国再次试图欺压郑国时,郑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软弱可欺的小国。他们运用智慧和策略,巧妙地抵御了楚国的进攻。 在这场力量的此消彼长中,郑国以其当初的柔顺,避免了灭国之灾,最终实现了反转。这正是“柔能制刚”的生动体现。 正如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有时暂时的柔顺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智慧的策略,最终能够实现以柔克刚,战胜困难。

柔能制刚-成语图片

柔能制刚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