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鼎烹鸡
成语拼音
- niú dǐng pēng jī
牛鼎烹鸡成语解释
-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典故出处
-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成语典故
-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成语造句
- 这样复杂的任务安排给他,简直就是牛鼎烹鸡,大材小用了。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齐国,有一个人名叫宁戚。宁戚出身贫寒,但他心怀壮志,渴望能有一番作为。
当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当政时期,齐桓公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宁戚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决定前往齐国都城,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都城。然而,一开始他并没有得到重视,只能在城门口等待机会。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宁戚就站在路旁,他一边喂牛,一边唱歌,希望能引起齐桓公的注意。齐桓公听到歌声,觉得此人有些不凡,便派人去询问。
宁戚趁机向使者诉说了自己的抱负和才能。使者回宫后,将宁戚的情况禀报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身边的大臣们却对宁戚的能力表示怀疑,觉得不应该轻易相信一个来历不明之人。
但是齐桓公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出身低微就忽视他的才能,这就如同用能煮牛的大鼎去煮一只鸡一样,是大材小用,会埋没真正的人才。
于是齐桓公力排众议,决定召见宁戚。宁戚见到齐桓公后,畅谈天下大事,展现出了卓越的见识和智慧。齐桓公大喜,当场任命宁戚为大夫,让他参与国家的治理。
宁戚也没有辜负齐桓公的信任,他积极出谋划策,为齐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牛鼎烹鸡”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比喻对有才能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埋没或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齐桓公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发现和培养人才,避免因为偏见或短视而让人才被浪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牛鼎烹鸡-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