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鼎烹雞

成語拼音

niú dǐng pēng jī

牛鼎烹雞成語解釋

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典故出處

《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裏,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該作更高一些的官。”便親自到何進家裏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羣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呵。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隻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成語造句

這樣複雜的任務安排給他,簡直就是牛鼎烹雞,大材小用了。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齊國,有一個人名叫甯戚。甯戚出身貧寒,但他心懷壯志,渴望能有一番作爲。 當時齊國正是齊桓公當政時期,齊桓公求賢若渴,廣納人才。甯戚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決定前往齊國都城,尋找施展才華的舞臺。 他歷經艱辛,終於來到了都城。然而,一開始他並沒有得到重視,只能在城門口等待機會。 有一天,齊桓公外出,甯戚就站在路旁,他一邊喂牛,一邊唱歌,希望能引起齊桓公的注意。齊桓公聽到歌聲,覺得此人有些不凡,便派人去詢問。 甯戚趁機向使者訴說了自己的抱負和才能。使者回宮後,將甯戚的情況稟報給了齊桓公。 齊桓公身邊的大臣們卻對甯戚的能力表示懷疑,覺得不應該輕易相信一個來歷不明之人。 但是齊桓公卻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認爲不能因爲一個人的出身低微就忽視他的才能,這就如同用能煮牛的大鼎去煮一隻雞一樣,是大材小用,會埋沒真正的人才。 於是齊桓公力排衆議,決定召見甯戚。甯戚見到齊桓公後,暢談天下大事,展現出了卓越的見識和智慧。齊桓公大喜,當場任命甯戚爲大夫,讓他參與國家的治理。 甯戚也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他積極出謀劃策,爲齊國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後來,“牛鼎烹雞”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比喻對有才能的人使用不當,大材小用。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常常能看到許多有才華的人因爲各種原因被埋沒或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齊桓公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值得後人借鑑和學習。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發現和培養人才,避免因爲偏見或短視而讓人才被浪費,真正做到人盡其才,讓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能在適合的崗位上綻放光芒。

牛鼎烹雞-成語圖片

牛鼎烹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