枘凿冰炭

成语拼音

ruì záo bīng tàn

枘凿冰炭成语解释

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相容。参见枘凿方圆”。

典故出处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顾欢论道佛二家》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无二法……惟与吾儒,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两人的观点南辕北辙,简直就是枘凿冰炭,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天下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两位能人志士,一位名叫李阳,另一位名叫王昊。李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天下,立志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性格温和,行事稳重,善于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主张以和为贵,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矛盾。 王昊则出身行伍,在战场上历经生死,磨砺出了坚毅果敢的性格。他认为,面对强敌和不公,必须以强硬的手段予以回击,绝不退缩。 一次,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李阳主张通过外交手段,与敌方进行谈判,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避免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此时开战并非上策,且战争会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王昊坚决反对李阳的观点。他认为敌人来势汹汹,求和只会让敌人觉得我方软弱可欺,必须立刻集结军队,主动出击,以雷霆之势将敌人击退。 两人在朝堂之上激烈争论,互不相让。李阳认为王昊过于冲动,不考虑战争的后果;王昊则指责李阳胆小怕事,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他们的观点犹如枘凿冰炭,完全无法调和。 由于朝廷内部无法达成一致,决策陷入了僵局。而此时,外敌却步步紧逼,形势愈发危急。最终,朝廷决定采取王昊的主张,出兵迎战。 王昊率领军队奋勇杀敌,初战告捷,一时间士气大振。然而,敌方迅速调整战略,派出更多的兵力进行反击。由于战争的持续,国家的资源消耗巨大,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 这时,李阳再次向朝廷进言,指出继续战争将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建议重新考虑和谈的可能性。但王昊坚决反对,认为此时和谈是对将士们流血牺牲的背叛。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敌方提出了和谈的条件。朝廷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接受了和谈。这场纷争以一种出乎众人意料的方式结束。 回顾这段历史,李阳和王昊的初衷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只是他们的方法和策略截然不同,犹如枘凿冰炭。但也正是这样的碰撞和争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明白了在复杂的局势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枘凿冰炭-成语图片

枘凿冰炭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