枘鑿冰炭

成語拼音

ruì záo bīng tàn

枘鑿冰炭成語解釋

比喻事物尖銳對立,互不相容。參見枘鑿方圓”。

典故出處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顧歡論道佛二家》愚謂歡所引道經頗確,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兩人的觀點南轅北轍,簡直就是枘鑿冰炭,根本無法達成一致。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天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兩位能人志士,一位名叫李陽,另一位名叫王昊。李陽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天下,立志要爲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他性格溫和,行事穩重,善於從大局出發思考問題,主張以和爲貴,通過協商和妥協來解決矛盾。 王昊則出身行伍,在戰場上歷經生死,磨礪出了堅毅果敢的性格。他認爲,面對強敵和不公,必須以強硬的手段予以回擊,絕不退縮。 一次,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朝廷內部對於如何應對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李陽主張通過外交手段,與敵方進行談判,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避免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他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認爲此時開戰並非上策,且戰爭會讓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王昊堅決反對李陽的觀點。他認爲敵人來勢洶洶,求和只會讓敵人覺得我方軟弱可欺,必須立刻集結軍隊,主動出擊,以雷霆之勢將敵人擊退。 兩人在朝堂之上激烈爭論,互不相讓。李陽認爲王昊過於衝動,不考慮戰爭的後果;王昊則指責李陽膽小怕事,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他們的觀點猶如枘鑿冰炭,完全無法調和。 由於朝廷內部無法達成一致,決策陷入了僵局。而此時,外敵卻步步緊逼,形勢愈發危急。最終,朝廷決定採取王昊的主張,出兵迎戰。 王昊率領軍隊奮勇殺敵,初戰告捷,一時間士氣大振。然而,敵方迅速調整戰略,派出更多的兵力進行反擊。由於戰爭的持續,國家的資源消耗巨大,百姓負擔沉重,民不聊生。 這時,李陽再次向朝廷進言,指出繼續戰爭將會帶來的巨大災難,建議重新考慮和談的可能性。但王昊堅決反對,認爲此時和談是對將士們流血犧牲的背叛。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敵方提出了和談的條件。朝廷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接受了和談。這場紛爭以一種出乎衆人意料的方式結束。 回顧這段歷史,李陽和王昊的初衷都是爲了國家的利益,只是他們的方法和策略截然不同,猶如枘鑿冰炭。但也正是這樣的碰撞和爭論,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思考問題,明白了在複雜的局勢中,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權衡利弊,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枘鑿冰炭-成語圖片

枘鑿冰炭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