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合符节

成语拼音

ruò hé fú jié

若合符节成语解释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典故出处

《孟子·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成语典故

古圣贤之言,大抵若合符节。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情义无二。★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

成语造句

这两份文件在关键内容和细节上居然如此相似,仿佛经过精心设计一般,简直若合符节。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在一个名为赵国的国家,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将领。李牧智勇双全,深受赵王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当时,赵国的北方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匈奴骑兵凶猛剽悍,来势汹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 李牧被赵王任命为戍边将领,负责抵御匈奴。他到了边境后,并没有急于与匈奴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策略。 他下令让士兵们小心看守烽火台,加强侦察,但只要匈奴一来,就立刻把百姓和牲畜全部撤回城中防守,不许出城迎战。这样的策略让匈奴每次前来都毫无收获,久而久之,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就连赵国的士兵们也开始有了怨言。 然而,李牧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策略。赵王听闻此事,十分不满,下令让李牧主动出击。李牧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继续坚守自己的战略。赵王大怒,撤换了李牧。 新上任的将领一改李牧的策略,主动出击与匈奴作战,结果却是屡屡战败,损失惨重,边境的百姓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赵王无奈,只得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向赵王提出条件,若要他再次戍边,必须让他继续施行之前的策略,赵王应允。 李牧回到边境后,依旧按兵不动。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备,士兵们士气高昂,训练有素,马匹肥壮,物资充足。 终于,李牧认为时机成熟。他精心策划了一场战役,先佯装败退,故意把大批牲畜和士兵散落在草原上,引匈奴大军深入。匈奴单于见此情形,以为李牧依旧胆怯,大喜过望,率领大批骑兵长驱直入。 李牧早已设下埋伏,待匈奴进入包围圈后,四面出击,杀得匈奴丢盔弃甲,死伤无数。这一战,匈奴元气大伤,此后十几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 李牧的战略布局和战役指挥,与赵王的期望和国家的需求,若合符节。他深知战争的胜负并非取决于一时的勇猛,而是在于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和充分的准备。正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坚持,赵国的边境才得以安宁,百姓才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 这便是“若合符节”的一个生动例证,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困难时,只有做到策略与实际情况高度契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若合符节-成语图片

若合符节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