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合符節
成語拼音
- ruò hé fú jié
若合符節成語解釋
- 比喻兩者完全吻合。
典故出處
- 《孟子·離婁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成語典故
- 古聖賢之言,大抵若合符節。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情義無二。★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
成語造句
- 這兩份文件在關鍵內容和細節上居然如此相似,彷彿經過精心設計一般,簡直若合符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在一個名爲趙國的國家,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將領。李牧智勇雙全,深受趙王的信任和百姓的愛戴。
當時,趙國的北方邊境時常受到匈奴的侵擾。匈奴騎兵兇猛剽悍,來勢洶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讓邊境的百姓苦不堪言。
李牧被趙王任命爲戍邊將領,負責抵禦匈奴。他到了邊境後,並沒有急於與匈奴正面交鋒。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獨特的策略。
他下令讓士兵們小心看守烽火臺,加強偵察,但只要匈奴一來,就立刻把百姓和牲畜全部撤回城中防守,不許出城迎戰。這樣的策略讓匈奴每次前來都毫無收穫,久而久之,匈奴認爲李牧膽怯,就連趙國的士兵們也開始有了怨言。
然而,李牧不爲所動,依然堅持自己的策略。趙王聽聞此事,十分不滿,下令讓李牧主動出擊。李牧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爲由,繼續堅守自己的戰略。趙王大怒,撤換了李牧。
新上任的將領一改李牧的策略,主動出擊與匈奴作戰,結果卻是屢屢戰敗,損失慘重,邊境的百姓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趙王無奈,只得再次請李牧出山。李牧向趙王提出條件,若要他再次戍邊,必須讓他繼續施行之前的策略,趙王應允。
李牧回到邊境後,依舊按兵不動。經過幾年的精心籌備,士兵們士氣高昂,訓練有素,馬匹肥壯,物資充足。
終於,李牧認爲時機成熟。他精心策劃了一場戰役,先佯裝敗退,故意把大批牲畜和士兵散落在草原上,引匈奴大軍深入。匈奴單于見此情形,以爲李牧依舊膽怯,大喜過望,率領大批騎兵長驅直入。
李牧早已設下埋伏,待匈奴進入包圍圈後,四面出擊,殺得匈奴丟盔棄甲,死傷無數。這一戰,匈奴元氣大傷,此後十幾年都不敢再靠近趙國邊境。
李牧的戰略佈局和戰役指揮,與趙王的期望和國家的需求,若合符節。他深知戰爭的勝負並非取決於一時的勇猛,而是在於對時機的精準把握和充分的準備。正是因爲他的智慧和堅持,趙國的邊境才得以安寧,百姓才能夠過上平靜的生活。
這便是“若合符節”的一個生動例證,它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面和困難時,只有做到策略與實際情況高度契合,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若合符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