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井焚舍
成语拼音
- sāi jǐng fén shě
塞井焚舍成语解释
-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勇往直前,哪怕是塞井焚舍的结局也在所不惜。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卫国的诸侯国。卫国地处中原要冲,周围列强环伺,局势常常动荡不安。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痴迷于养鹤,对国家政事不闻不问,导致国力逐渐衰弱。而邻国的狄人看准了这个时机,举兵来犯。
卫国的军队由于长期缺乏训练,装备简陋,在狄人的凶猛攻击下,节节败退。百姓们纷纷逃离家园,四处奔逃。
在这混乱之中,有一位名叫公孙拔的将领,他为人正直勇敢,一心想要保卫卫国。他率领着一支残军,与狄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狄人的兵力实在过于强大,公孙拔的军队损失惨重。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公孙拔的军队被狄人包围在了一座小城之中。城内的粮食和水源都极度匮乏,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公孙拔深知,若继续困守城中,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公孙拔决定带领士兵们突围。在出发之前,为了断绝士兵们退缩的念头,他下令塞井焚舍。将城中的水井填埋,房屋烧毁,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下任何退路。
士兵们看到公孙拔如此决绝,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拼死一战。在公孙拔的带领下,他们向狄人的包围圈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虽然最终公孙拔和他的士兵们大多战死沙场,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被卫国的百姓铭记在心。这种塞井焚舍、破釜沉舟的勇气,成为了卫国人民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精神支柱。
后世每当人们面临绝境,需要鼓起勇气背水一战时,都会想起公孙拔塞井焚舍的故事,以此激励自己勇往直前,不留退路,去争取那一线生机。
塞井焚舍-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