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近务远
成语拼音
- shě jìn wù yuǎn
舍近务远成语解释
- 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我们做事情应当遵循实际情况,切不可像有些人那样舍近务远,忽略眼前可行的方法和资源,而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且不切实际的目标。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其中有一则就深刻地体现了“舍近务远”所带来的教训。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卫鞅的人,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时,卫国是他的家乡,但卫国国力弱小,政治局势复杂,卫鞅认为在卫国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他决定离开卫国,前往当时国力强盛的魏国。在魏国,卫鞅得到了一些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未能得到魏王的重用。此时的卫鞅,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失落。
正当卫鞅感到前途渺茫之时,秦国发布了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卫鞅听闻此消息,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然而,他的一些朋友劝他说:“秦国地处偏远,民风彪悍,且政治局势不明朗,前往秦国风险极大。不如留在魏国,继续等待机会。”
但卫鞅却坚信,越是看似遥远艰难的道路,越有可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他不顾朋友们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来到秦国后,卫鞅通过种种努力,终于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他提出了一系列变法图强的主张,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等。这些变法措施在秦国逐步推行,使得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
回过头来看,如果卫鞅当初选择留在卫国或者魏国,或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稳,但却很难有如此大的作为。他舍近务远的选择,虽然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最终却成就了他的辉煌。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卫鞅这般幸运。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兴复汉室,曾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出兵攻打东吴,企图为关羽报仇。从战略角度来看,此时曹魏势力强大,是蜀汉的主要威胁。刘备舍弃了与东吴联合对抗曹魏这个更为紧迫和重要的目标,而选择了去攻打东吴这个相对次要的目标,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使得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复兴汉室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这两个故事一正一反,充分说明了在面对选择时,舍近务远未必是错误的,但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判断。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远方的目标,而忽视了眼前的机遇和实际情况,往往会陷入困境。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做出明智而恰当的选择。
舍近务远-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