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近務遠
成語拼音
- shě jìn wù yuǎn
捨近務遠成語解釋
- 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我們做事情應當遵循實際情況,切不可像有些人那樣捨近務遠,忽略眼前可行的方法和資源,而去追求那些遙不可及且不切實際的目標。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其中有一則就深刻地體現了“捨近務遠”所帶來的教訓。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衛鞅的人,他胸懷大志,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當時,衛國是他的家鄉,但衛國國力弱小,政治局勢複雜,衛鞅認爲在衛國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於是,他決定離開衛國,前往當時國力強盛的魏國。在魏國,衛鞅得到了一些機會,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始終未能得到魏王的重用。此時的衛鞅,心中充滿了迷茫和失落。
正當衛鞅感到前途渺茫之時,秦國發布了求賢令,廣納天下英才。衛鞅聽聞此消息,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然而,他的一些朋友勸他說:“秦國地處偏遠,民風彪悍,且政治局勢不明朗,前往秦國風險極大。不如留在魏國,繼續等待機會。”
但衛鞅卻堅信,越是看似遙遠艱難的道路,越有可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他不顧朋友們的勸阻,毅然踏上了前往秦國的征程。
來到秦國後,衛鞅通過種種努力,終於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他提出了一系列變法圖強的主張,包括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等等。這些變法措施在秦國逐步推行,使得秦國的國力日益強盛。
回過頭來看,如果衛鞅當初選擇留在衛國或者魏國,或許能夠獲得一時的安穩,但卻很難有如此大的作爲。他捨近務遠的選擇,雖然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最終卻成就了他的輝煌。
然而,在歷史的進程中,並非所有人都能像衛鞅這般幸運。在三國時期,劉備爲了興復漢室,曾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執意出兵攻打東吳,企圖爲關羽報仇。從戰略角度來看,此時曹魏勢力強大,是蜀漢的主要威脅。劉備捨棄了與東吳聯合對抗曹魏這個更爲緊迫和重要的目標,而選擇了去攻打東吳這個相對次要的目標,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使得蜀漢的國力遭受重創,復興漢室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這兩個故事一正一反,充分說明了在面對選擇時,捨近務遠未必是錯誤的,但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和正確的判斷。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遠方的目標,而忽視了眼前的機遇和實際情況,往往會陷入困境。我們應當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做出明智而恰當的選擇。
捨近務遠-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