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鞭示辱

成语拼音

pú biān shì rǔ

蒲鞭示辱成语解释

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典故出处

《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成语典故

汉朝时期,官员刘宽为官清正,善于从心理上去治理他的辖区,他不用很残酷的刑罚,对于部下或百姓犯错时,只是用蒲鞭抽几下而已,让他自己感到羞辱,下次好知错必改。

成语造句

对待犯错的人要以教育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味严惩,有时温和的方式如蒲鞭示辱反而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县令。李贤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有一次,县城中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个平民百姓因为在集市上与他人发生了口角,一时冲动之下动了手。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李贤的耳中。按照当时的律法,动手打人是要受到惩罚的。然而,李贤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并没有立刻下令严惩这个百姓。 他把这个百姓叫来,温和地对他说:“我知道你这次是一时冲动犯下的错,我也不想因为这一点小事就对你严惩不贷。”说着,李贤拿出一根蒲草做成的鞭子,轻轻地在这个百姓的身上抽了几下,然后说道:“我用这蒲鞭示辱于你,是希望你能记住这次的教训,以后不要再轻易冲动犯错。”这个百姓既羞愧又感激,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李贤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有人说:“大人,为何不按照律法严惩此人,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啊。”李贤却摇摇头说:“律法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人心。我用蒲鞭示辱,既能让他认识到错误,又能让他感受到我的宽容和仁慈,这样他以后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律法,也会更加爱戴我们官府。”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例如,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地方官也采用了类似温和的方式来治理地方。他注重以道德教化百姓,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严厉的惩罚。这种方式使得当地的民风变得淳朴,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 李贤的蒲鞭示辱之举,在县城中渐渐传开。百姓们都对他的这种仁政表示敬佩和赞扬,大家也都更加自觉地遵守律法和道德规范。整个县城变得更加和谐有序,百姓们安居乐业。 后来,这个县城的治理模式被其他地方所借鉴,成为了一段佳话。而“蒲鞭示辱”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以轻微的惩罚来警示他人,使其知耻而后勇,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宽容和仁慈的治理理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在处理问题和管理事务时,我们既要有原则和底线,又要学会灵活运用方法,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让人们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环境中共同进步。

蒲鞭示辱-成语图片

蒲鞭示辱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