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鞭示辱
成語拼音
- pú biān shì rǔ
蒲鞭示辱成語解釋
- 對有過錯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爲了使他感到羞恥,並不使他皮肉受苦。舊時用於宣揚官吏的所謂寬仁。
典故出處
- 《快心編》第十回:“我若將此重棒責之,豈不是傷其肌膚,而使彼貽憂日後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則可矣。”
成語典故
- 漢朝時期,官員劉寬爲官清正,善於從心理上去治理他的轄區,他不用很殘酷的刑罰,對於部下或百姓犯錯時,只是用蒲鞭抽幾下而已,讓他自己感到羞辱,下次好知錯必改。
成語造句
- 對待犯錯的人要以教育引導爲主,而不是一味嚴懲,有時溫和的方式如蒲鞭示辱反而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縣城裏,有一位名叫李賢的縣令。李賢爲官清正廉潔,一心爲百姓謀福祉。
有一次,縣城中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個平民百姓因爲在集市上與他人發生了口角,一時衝動之下動了手。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李賢的耳中。按照當時的律法,動手打人是要受到懲罰的。然而,李賢在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並沒有立刻下令嚴懲這個百姓。
他把這個百姓叫來,溫和地對他說:“我知道你這次是一時衝動犯下的錯,我也不想因爲這一點小事就對你嚴懲不貸。”說着,李賢拿出一根蒲草做成的鞭子,輕輕地在這個百姓的身上抽了幾下,然後說道:“我用這蒲鞭示辱於你,是希望你能記住這次的教訓,以後不要再輕易衝動犯錯。”這個百姓既羞愧又感激,他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李賢的這種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有人說:“大人,爲何不按照律法嚴懲此人,這樣才能起到警示作用啊。”李賢卻搖搖頭說:“律法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了人心。我用蒲鞭示辱,既能讓他認識到錯誤,又能讓他感受到我的寬容和仁慈,這樣他以後會更加自覺地遵守律法,也會更加愛戴我們官府。”
其實,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例如,在漢朝時期,有一位地方官也採用了類似溫和的方式來治理地方。他注重以道德教化百姓,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嚴厲的懲罰。這種方式使得當地的民風變得淳樸,社會秩序也更加穩定。
李賢的蒲鞭示辱之舉,在縣城中漸漸傳開。百姓們都對他的這種仁政表示敬佩和讚揚,大家也都更加自覺地遵守律法和道德規範。整個縣城變得更加和諧有序,百姓們安居樂業。
後來,這個縣城的治理模式被其他地方所借鑑,成爲了一段佳話。而“蒲鞭示辱”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以輕微的懲罰來警示他人,使其知恥而後勇,同時也體現了一種寬容和仁慈的治理理念。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在處理問題和管理事務時,我們既要有原則和底線,又要學會靈活運用方法,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讓人們在一個充滿溫暖和關愛的環境中共同進步。
蒲鞭示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