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求气应

成语拼音

shēng qiú qì yìng

声求气应成语解释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典故出处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成语典故

声求气应,何以教我。★宋·陈亮《送叔祖筠州高安簿序》

成语造句

在这场音乐会上,当主唱高歌时,台下的观众激情呼应,形成了一种声求气应的美妙氛围。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两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和楚国。齐国的国力强盛,人才辈出;楚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两国之间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贵族,他以广纳贤才而闻名。孟尝君门下食客众多,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以礼相待。在这些食客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谋士,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表现平平,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孟尝君需要派人去他的封地薛邑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任务。到了薛邑,冯谖发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根本无力偿还债务。他心生怜悯,便当着百姓的面,将债券全部烧毁,宣称这是孟尝君对大家的恩赐。 孟尝君得知此事后,十分恼怒。但冯谖解释道:“我这是为您买了‘义’回来。如今百姓对您感恩戴德,日后您若有难,他们定会声求气应,全力相助。”孟尝君虽然心中不快,但也未再多说。 后来,孟尝君因遭人陷害,被齐王罢黜相位。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当他的马车临近薛邑时,只见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对他嘘寒问暖,声求气应。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当初的良苦用心,感慨万分。 在这乱世之中,人们渴望能有一位仁义之主,能倾听他们的声音,能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而孟尝君在冯谖的辅佐下,以仁义之举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声求气应,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呼应,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情感的共鸣。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能够得到民众真心拥护的君主和将领,无不是因为他们能够与民众声求气应,休戚与共。他们深知,只有与民众心连心,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成就一番伟业。

声求气应-成语图片

声求气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