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磬同音

成语拼音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笙磬同音成语解释

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温馨的小镇,邻里之间相处融洽,真可谓笙磬同音,充满了和谐与温暖。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两个相邻的诸侯国,分别是卫国和郑国。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性格豪爽但有时过于刚愎自用;郑国的国君郑庄公,睿智且善于纳谏。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在两国君主的治理下,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 然而,边境地区却时常发生一些摩擦和纷争。有时是卫国的百姓越界放牧,有时是郑国的百姓误采了卫国的果实。这些小冲突虽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战争,但却在两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双方的矛盾激化了。卫国的一位将领在巡逻时,误将一位郑国的商人当作奸细抓捕,郑国方面得知后,要求立即放人,卫国却坚持要进行审讯。双方僵持不下,局势愈发紧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卫灵公的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名叫公孙鞅,为人正直且深谋远虑。公孙鞅向卫灵公进谏道:“主公,郑国与我国相邻已久,百姓之间也多有往来,本应和睦相处。如今因为一点小事而兵戎相见,实在是得不偿失。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终究是两国的百姓。我们应当以和为贵,寻求解决之道。” 卫灵公听了公孙鞅的话,陷入了沉思。与此同时,郑国的郑庄公也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对策。一位名叫祭足的大臣说道:“主公,卫国与我国实力相当,若开战,必定两败俱伤。不如我们派遣使者前往卫国,表达我们的诚意,共同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郑庄公采纳了祭足的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卫国。卫国的卫灵公也意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热情地接待了郑国的使者。 经过双方的多次协商和努力,最终达成了和解。两国决定在边境设立市场,促进贸易往来,让百姓们能够互通有无。同时,双方还约定,共同维护边境的安宁,不再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大动干戈。 自那以后,卫国和郑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两国的百姓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每逢节日,双方还会互派使者祝贺,共同欢庆。 卫国和郑国的这段佳话,成为了周边各国传颂的美谈。人们纷纷称赞两国君主的明智和两国人民的友善,正所谓“笙磬同音”,两国如同笙和磬两种乐器合奏,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共同谱写了和平友好的乐章。这也让其他诸侯国明白了,和平与合作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和稳定。

笙磬同音-成语图片

笙磬同音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