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成语拼音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成语解释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典故出处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孟子就夏桀和殷纣的灭亡有如下看法:桀与纣失天下就是因为他们丧失了百姓的拥护,如果有君主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现今有人想一统天下就像得了7年的病去求蓄积3年以上的艾草灸治一样,不立志施行仁政,那么一辈子也不能统一。

成语造句

人生在世,遇到问题应该未雨绸缪,不能等到出现七年之病,才想着去求三年之艾。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位贤明的大臣。 这位大臣发现国家看似繁荣昌盛,实则隐藏着许多问题。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弊端,就如同那潜伏已久的疾病,逐渐侵蚀着国家的根基。然而,国王和其他大臣们却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这位贤明的大臣多次向国王进谏,希望国王能够重视这些隐患,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可是国王却总是不以为意,觉得大臣是在危言耸听。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经济开始衰退,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国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此时,国王才如梦初醒,想起了那位贤明大臣曾经的进谏。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那位贤明的大臣再次站了出来,他说:“大王,如今我们面临的困境,就如同七年之病,病入膏肓。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如同求三年之艾,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他引用古籍中的记载,讲述曾经有一个国家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因为提前储备了应对之策,就如同有了三年的陈艾,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大臣接着说道:“我们现在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不能再拖延了。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策略,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国王和其他大臣们听了,深受触动。他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心和贤明大臣一起努力,挽救国家。 于是,在贤明大臣的带领下,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国家终于逐渐走出了危机,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而应该像那位贤明大臣一样,及时发现并提醒人们重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决心,如同寻找那三年之艾一样,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醒,不要等到问题变得严重了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成语图片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