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
成语拼音
- qián chē zhī jiàn
前车之鉴成语解释
- 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典故出处
-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成语典故
- 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从小就有“神童”之誉,18岁起就名满天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担任梁王太傅一职,在任期内,贾谊专心著书立说,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否则,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那太危险了!”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对贾谊十分赞赏,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
成语造句
- 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因为那是很好的前车之鉴,能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
当时,郑国的边境经常受到周边一些小国的侵扰。其中有一个小国,总是时不时地派兵前来劫掠郑国的百姓和财物。郑庄公决定要给这个小国一个教训,让他们不敢再轻易侵犯郑国。
于是,郑庄公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前往攻打这个小国。郑国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小国的都城。小国的国君得知郑国大军来袭,惊慌失措,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大臣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拼死抵抗。其中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大王,我们不能盲目抵抗,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其他国家与郑国作战失败的教训,看看他们是如何失败的,从中吸取经验,这样或许我们还有一线生机。”
小国国君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开始研究之前那些与郑国交战失败的案例。他们发现,那些失败的国家大多是因为骄傲自大、轻敌冒进,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仓促出兵,结果被郑国打得大败。
小国国君吸取了这些前车之鉴,他没有贸然出兵,而是先加强了都城的防守,同时积极筹备粮草和武器。他还派出使者向郑国求和,表示愿意臣服郑国,年年进贡,只求郑国退兵。
郑庄公接到使者的求和信后,考虑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继续攻打下去也会损耗郑国的兵力和财力,于是便同意了小国的求和。就这样,小国通过吸取前人的教训,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件事情过后,郑国的大臣们也开始反思。他们意识到,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对外征战中,不能只依靠武力,还要善于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从那以后,“前车之鉴”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它提醒人们要善于从前人的失败和成功中汲取智慧,以便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这个成语的重要性。比如,在政治领域,后来的统治者们常常借鉴前朝的兴衰,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在军事方面,将领们会研究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学习前人的战术和指挥经验。总之,“前车之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人们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前车之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