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鑑

成語拼音

qián chē zhī jiàn

前車之鑑成語解釋

鑑:鏡子,爲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爲以後的教訓。

典故出處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成語典故

賈誼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從小就有“神童”之譽,18歲起就名滿天下,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擔任梁王太傅一職,在任期內,賈誼專心著書立說,將畢生才華傾注於文章中,流傳千古的政論文《治安策》便是他這一時期的傑作。在這篇文章中,賈誼分析了秦王朝奸臣當道、實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慘痛教訓,總結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秦朝的失敗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呀!否則,我們也會重犯秦朝的錯誤,那太危險了!”漢文帝看了《治安策》後,對賈誼十分讚賞,並且採納了文中的一些建議。

成語造句

我們應該認真吸取別人的失敗教訓,因爲那是很好的前車之鑑,能讓我們避免重蹈覆轍。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 當時,鄭國的邊境經常受到周邊一些小國的侵擾。其中有一個小國,總是時不時地派兵前來劫掠鄭國的百姓和財物。鄭莊公決定要給這個小國一個教訓,讓他們不敢再輕易侵犯鄭國。 於是,鄭莊公親自率領大軍出征,前往攻打這個小國。鄭國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小國的都城。小國的國君得知鄭國大軍來襲,驚慌失措,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大臣們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拼死抵抗。其中有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大王,我們不能盲目抵抗,我們應該吸取以往其他國家與鄭國作戰失敗的教訓,看看他們是如何失敗的,從中吸取經驗,這樣或許我們還有一線生機。” 小國國君聽了,覺得有道理,便開始研究之前那些與鄭國交戰失敗的案例。他們發現,那些失敗的國家大多是因爲驕傲自大、輕敵冒進,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倉促出兵,結果被鄭國打得大敗。 小國國君吸取了這些前車之鑑,他沒有貿然出兵,而是先加強了都城的防守,同時積極籌備糧草和武器。他還派出使者向鄭國求和,表示願意臣服鄭國,年年進貢,只求鄭國退兵。 鄭莊公接到使者的求和信後,考慮到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而且繼續攻打下去也會損耗鄭國的兵力和財力,於是便同意了小國的求和。就這樣,小國通過吸取前人的教訓,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這件事情過後,鄭國的大臣們也開始反思。他們意識到,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對外征戰中,不能只依靠武力,還要善於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從那以後,“前車之鑑”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它提醒人們要善於從前人的失敗和成功中汲取智慧,以便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事例都證明了這個成語的重要性。比如,在政治領域,後來的統治者們常常借鑑前朝的興衰,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在軍事方面,將領們會研究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學習前人的戰術和指揮經驗。總之,“前車之鑑”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着人們前行的道路,讓人們能夠不斷進步和發展。

前車之鑑-成語圖片

前車之鑑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