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成语拼音
- shì bù guò sān
事不过三成语解释
- 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典故出处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成语典故
- 太公叫媳妇事不过三,又有人来得不好。”★《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
成语造句
- 这次考试没考好,他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努力,毕竟大家都说事不过三。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叫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是一位心怀大志但又时常犹豫不决的君主。
当时,鲁国面临着来自邻国齐国的威胁。齐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常常对鲁国边境进行骚扰和侵犯。鲁庄公决定奋起抵抗,派遣大将曹刿领军出征。
在第一次与齐国的交战中,鲁国军队士气高昂,奋勇作战。然而,由于战术不当和对敌军的了解不足,鲁国最终战败。鲁庄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积极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整顿军队,准备再次迎敌。
不久,齐国再次进犯鲁国。鲁庄公再次任命曹刿为将,率军抵御齐军。这一次,鲁国军队在作战策略上做了一些调整,但在关键时刻,鲁军内部出现了一些混乱,导致指挥不畅,又一次输给了齐国。
连续两次的战败让鲁国上下陷入了一片阴霾之中,国内民众开始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担忧和失望。但鲁庄公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还有机会扭转局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准备,齐国第三次发兵攻打鲁国。鲁庄公依然坚定地选择曹刿为统帅。在出征前,曹刿向鲁庄公详细分析了前两次战败的原因,并制定了全新的作战计划。
当鲁军与齐军在战场上相遇时,曹刿没有急于下令进攻。他先是观察齐军的阵势和士气,发现齐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已经有了轻敌之意。齐军一开始击鼓进军,曹刿按兵不动。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曹刿才下令鲁军出击。此时的齐军已经士气衰竭,而鲁军则以逸待劳,一举冲破了齐军的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庄公在战后问曹刿为何要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才出兵。曹刿回答道:“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士气正旺,所以此时出击,便能战胜敌军。”
经过这三次与齐国的交锋,鲁国终于成功抵御了齐国的侵略,保卫了自己的国土和人民。而“事不过三”这个道理也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告诉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终会在多次尝试后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一个经典范例,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轻易放弃。
事不过三-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