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
成语拼音
- shì hòu zhū gé liàng
事后诸葛亮成语解释
-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典故出处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成语典故
- 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马南邨《燕山夜话·三种诸葛亮》
成语造句
- 当我们面对失败时,那些只会说三道四、充当事后诸葛亮的人,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
- 在三国时期,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相互角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孙权凭借江东之地,苦心经营;刘备则在乱世中艰难求存,立志兴复汉室。
当时,刘备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攻打一座重要的城池。在作战之前,他召集了麾下的谋士将领们一同商议战略。
谋士甲认为,此时敌军士气正盛,且城池防御坚固,粮草充足,建议从长计议,先巩固自身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将领乙则力主立刻出兵,称敌军虽看似强大,但我方士气高昂,定能一举破城。
刘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听从将领乙的建议,即刻出兵攻打城池。然而,战斗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敌军凭借坚固的城防和充足的准备,给予刘备军队沉重的打击,刘备一方损失惨重,只得撤退。
在战后的总结会上,谋士丙站了出来,他滔滔不绝地分析着此次作战失败的原因,指出了之前决策中的种种失误,仿佛他早就料到了这个结局。众人对谋士丙的言论感到十分不满,纷纷指责他是“事后诸葛亮”。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后诸葛亮”屡见不鲜。比如在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最终导致刘邦势力逐渐壮大,与自己争夺天下。当项羽失败后,有人便跳出来说当初就应该果断除掉刘邦,这也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这种行为,往往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凭借结果来轻易地评判之前的决策,看似聪明,实则毫无价值。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在事情发生之前,凭借自己的见识和判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在事后夸夸其谈。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以此为戒,努力培养自己的前瞻性思维和果断决策的能力,避免成为只会在事后发表无用言论的“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