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諸葛亮

成語拼音

shì hòu zhū gé liàng

事後諸葛亮成語解釋

比喻事後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

典故出處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爲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成語典故

有些人把事後諸葛亮當做了一種諷刺,如果對於那種……臨事毫無主張、事後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馬南邨《燕山夜話·三種諸葛亮》

成語造句

當我們面對失敗時,那些只會說三道四、充當事後諸葛亮的人,並不能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

在三國時期,局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相互角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日益強大;孫權憑藉江東之地,苦心經營;劉備則在亂世中艱難求存,立志興復漢室。 當時,劉備爲了擴充自己的勢力,準備攻打一座重要的城池。在作戰之前,他召集了麾下的謀士將領們一同商議戰略。 謀士甲認爲,此時敵軍士氣正盛,且城池防禦堅固,糧草充足,建議從長計議,先鞏固自身實力,等待更好的時機。將領乙則力主立刻出兵,稱敵軍雖看似強大,但我方士氣高昂,定能一舉破城。 劉備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聽從將領乙的建議,即刻出兵攻打城池。然而,戰鬥的結果卻事與願違。敵軍憑藉堅固的城防和充足的準備,給予劉備軍隊沉重的打擊,劉備一方損失慘重,只得撤退。 在戰後的總結會上,謀士丙站了出來,他滔滔不絕地分析着此次作戰失敗的原因,指出了之前決策中的種種失誤,彷彿他早就料到了這個結局。衆人對謀士丙的言論感到十分不滿,紛紛指責他是“事後諸葛亮”。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事後諸葛亮”屢見不鮮。比如在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最終導致劉邦勢力逐漸壯大,與自己爭奪天下。當項羽失敗後,有人便跳出來說當初就應該果斷除掉劉邦,這也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 “事後諸葛亮”這種行爲,往往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憑藉結果來輕易地評判之前的決策,看似聰明,實則毫無價值。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在事情發生之前,憑藉自己的見識和判斷,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在事後誇誇其談。 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當以此爲戒,努力培養自己的前瞻性思維和果斷決策的能力,避免成爲只會在事後發表無用言論的“事後諸葛亮”。

事後諸葛亮-成語圖片

事後諸葛亮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