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预则立
成语拼音
- shì yù zé lì
事预则立成语解释
-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典故出处
-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提前规划,因为只有做到事预则立,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成功的几率。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故事都印证了“事预则立”这一至理名言。
且说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其中,赵国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国力大增,成为了秦国的强劲对手。
然而,到了赵孝成王时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赵孝成王起初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深知秦军锐不可当,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但赵王却对廉颇的战术感到不满,认为他太过畏缩。
此时,秦国派出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只怕赵括为将。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谈论兵法头头是道。赵王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阻,决意用赵括换下廉颇。
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坚守策略,贸然出击。他未曾料到,秦军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秦国名将白起诱敌深入,将赵括的军队分割包围。赵军断粮四十多天,士卒纷纷饿死,赵括在突围中被杀,四十多万赵军降秦后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反观秦国,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正是因为他们预先做好了充分的谋划和准备。
秦国深知赵括虽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容易轻敌冒进。于是利用赵国君臣的矛盾,巧施反间计,成功地让赵括取代了廉颇。同时,秦军在战场上也做了周密的部署,等待赵括落入陷阱。
从这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事预则立”的重要性。秦国因为事先有了详尽的计划和准备,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而赵国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预判和准备,盲目换将,导致了惨痛的失败。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亦是如此。只有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事预则立-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