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預則立

成語拼音

shì yù zé lì

事預則立成語解釋

指無論做什麼事,事前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

典故出處

《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提前規劃,因爲只有做到事預則立,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提高成功的機率。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故事都印證了“事預則立”這一至理名言。 且說戰國時期,秦國崛起,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其中,趙國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後,國力大增,成爲了秦國的強勁對手。 然而,到了趙孝成王時期,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戰。趙孝成王起初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廉頗深知秦軍銳不可當,採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試圖拖垮秦軍。但趙王卻對廉頗的戰術感到不滿,認爲他太過畏縮。 此時,秦國派出間諜在趙國散佈謠言,說秦軍只怕趙括爲將。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談論兵法頭頭是道。趙王不顧藺相如等人的勸阻,決意用趙括換下廉頗。 趙括上任後,一改廉頗的堅守策略,貿然出擊。他未曾料到,秦軍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將趙括的軍隊分割包圍。趙軍斷糧四十多天,士卒紛紛餓死,趙括在突圍中被殺,四十多萬趙軍降秦後被坑殺。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反觀秦國,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正是因爲他們預先做好了充分的謀劃和準備。 秦國深知趙括雖熟讀兵書,卻缺乏實戰經驗,容易輕敵冒進。於是利用趙國君臣的矛盾,巧施反間計,成功地讓趙括取代了廉頗。同時,秦軍在戰場上也做了周密的部署,等待趙括落入陷阱。 從這個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事預則立”的重要性。秦國因爲事先有了詳盡的計劃和準備,最終贏得了這場關鍵戰役;而趙國因爲沒有做好充分的預判和準備,盲目換將,導致了慘痛的失敗。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亦是如此。只有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才能在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時,立於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事預則立-成語圖片

事預則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