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之见

成语拼音

shū shēng zhī jiàn

书生之见成语解释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典故出处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成语典故

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成语造句

对于这件复杂的事情,他那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的想法,纯粹是书生之见,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名为大梁。大梁国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然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却发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大梁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宏的年轻官员。李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得以入朝为官。 当时,大梁国面临着一场与邻国的边境争端。邻国军队频繁骚扰大梁边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朝廷为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商讨应对之策。 李宏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认为应当以和为贵,通过派遣使者与邻国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他列举了诸多历史上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干戈的事例,言辞恳切。 然而,朝中的武将们却对李宏的提议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李宏这是“书生之见”,对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复杂一无所知。他们主张派出大军,给予邻国迎头痛击,以武力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李宏据理力争,他说道:“战争必然导致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即便最终胜利,也是惨胜,国家的元气也会大伤。而通过和平谈判,双方或许能够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避免无谓的伤亡和损失。” 但武将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嘲笑李宏过于天真和软弱。最终,皇帝在权衡之后,决定采纳武将们的建议,派出大军出征。 战争的结果却不如人意。虽然大梁的军队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着战事的推进,邻国顽强抵抗,双方陷入了长期的胶着状态。战争使得大梁国的国力消耗巨大,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此时,皇帝才开始反思当初的决策,意识到李宏的主张或许并非“书生之见”,而是一种更为长远和明智的选择。可惜,为时已晚,国家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能轻易地将他人的意见视为“书生之见”而加以否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都有其价值,应当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书生之见-成语图片

书生之见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