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之見
成語拼音
- shū shēng zhī jiàn
書生之見成語解釋
- 指讀書人不切實際或不合時宜的見解。
典故出處
-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爲大費,欲復寓兵於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成語典故
- 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成語造句
- 對於這件複雜的事情,他那過於簡單和理想化的想法,純粹是書生之見,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度,名爲大梁。大梁國人才輩出,文化昌盛,然而在其發展的歷程中,卻發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大梁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宏的年輕官員。李宏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憑藉着出衆的才華和敏捷的思維,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得以入朝爲官。
當時,大梁國面臨着一場與鄰國的邊境爭端。鄰國軍隊頻繁騷擾大梁邊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朝廷爲此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商討應對之策。
李宏在朝堂上慷慨陳詞,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認爲應當以和爲貴,通過派遣使者與鄰國談判,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他列舉了諸多歷史上通過和平手段化解干戈的事例,言辭懇切。
然而,朝中的武將們卻對李宏的提議嗤之以鼻。他們認爲李宏這是“書生之見”,對戰爭的殘酷和現實的複雜一無所知。他們主張派出大軍,給予鄰國迎頭痛擊,以武力捍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
李宏據理力爭,他說道:“戰爭必然導致生靈塗炭,百姓遭殃。即便最終勝利,也是慘勝,國家的元氣也會大傷。而通過和平談判,雙方或許能夠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避免無謂的傷亡和損失。”
但武將們根本聽不進去,他們嘲笑李宏過於天真和軟弱。最終,皇帝在權衡之後,決定採納武將們的建議,派出大軍出征。
戰爭的結果卻不如人意。雖然大梁的軍隊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隨着戰事的推進,鄰國頑強抵抗,雙方陷入了長期的膠着狀態。戰爭使得大梁國的國力消耗巨大,百姓生活困苦,社會動盪不安。
此時,皇帝纔開始反思當初的決策,意識到李宏的主張或許並非“書生之見”,而是一種更爲長遠和明智的選擇。可惜,爲時已晚,國家已經爲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不能輕易地將他人的意見視爲“書生之見”而加以否定。不同的觀點和建議都有其價值,應當綜合考慮,權衡利弊,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書生之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