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
成语拼音
- qiān jūn yī fà
千钧一发成语解释
-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典故出处
-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成语典故
-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成语造句
-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挽救了处于危险中的孩子。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国家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当时,这个国家的国王虽然有着雄心壮志,但在面对如此险峻的局势时,也有些犹豫不决。他深知一旦开战,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如果不采取行动,又可能会遭受邻国的侵略和欺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国家中出现了一位智慧超群的谋士。他名叫张华,自幼饱读诗书,对国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张华向国王进言,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以及各种可能的后果。他认为此时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来化解危机。
国王被张华的见解所打动,决定听从他的建议。张华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一方面积极与邻国展开外交谈判,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另一方面暗中加强国内的军事力量和防御工事,以防谈判破裂。
在张华的努力下,局势逐渐出现了转机。邻国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决心和实力,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动。最终,双方通过艰苦的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避免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这个国家因为张华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和明智决策,成功地度过了危机。而“千钧一发”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情况极其危急,就像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随时都可能断裂。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就悬于一线之间,需要有像张华这样的有识之士站出来,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改变历史的走向。就如同赤壁之战前的诸葛亮,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冷静分析局势,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最终在赤壁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应当铭记这些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危机时,能够保持冷静,勇敢地去迎接,寻找那千钧一发之际的转机。
千钧一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