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鈞一髮
成語拼音
- qiān jūn yī fà
千鈞一髮成語解釋
- 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典故出處
-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成語典故
-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爲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着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爲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爲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爲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抨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爲憤慨。 信中有這樣的話: “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髮,繫着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成語造句
- 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刻,他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挽救了處於危險中的孩子。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面臨着巨大的危機。這個國家與鄰國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戰爭一觸即發。
當時,這個國家的國王雖然有着雄心壯志,但在面對如此險峻的局勢時,也有些猶豫不決。他深知一旦開戰,將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如果不採取行動,又可能會遭受鄰國的侵略和欺壓。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國家中出現了一位智慧超羣的謀士。他名叫張華,自幼飽讀詩書,對國家的局勢有着深刻的洞察。張華向國王進言,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以及各種可能的後果。他認爲此時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採取果斷的行動來化解危機。
國王被張華的見解所打動,決定聽從他的建議。張華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一方面積極與鄰國展開外交談判,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另一方面暗中加強國內的軍事力量和防禦工事,以防談判破裂。
在張華的努力下,局勢逐漸出現了轉機。鄰國看到了這個國家的決心和實力,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動。最終,雙方通過艱苦的談判,達成了和平協議,避免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這個國家因爲張華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和明智決策,成功地度過了危機。而“千鈞一髮”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情況極其危急,就像一根頭髮繫着千鈞重的東西,隨時都可能斷裂。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許多時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就懸於一線之間,需要有像張華這樣的有識之士站出來,憑藉着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在千鈞一髮之際力挽狂瀾,改變歷史的走向。就如同赤壁之戰前的諸葛亮,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冷靜分析局勢,舌戰羣儒,促成孫劉聯盟,最終在赤壁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我們應當銘記這些故事,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危機時,能夠保持冷靜,勇敢地去迎接,尋找那千鈞一髮之際的轉機。
千鈞一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