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
成语拼音
- shuǐ tǔ bù fú
水土不服成语解释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典故出处
-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宋书·索虏传》道理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成语典故
- 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服,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便觉饥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
成语造句
- 初到这座城市,他饮食和睡眠都出现了问题,显然是水土不服。
成语故事
- 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出行范围相对狭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少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前往陌生的地方。
有一位名叫李方的书生,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们过着宁静而富足的生活。李方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
终于,经过多年的苦读,李方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他满怀期待地踏上了漫长的旅途。一路上,他历经艰辛,风餐露宿。
当他终于抵达京城时,却发现这里的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与江南截然不同。京城地处北方,气候干燥寒冷,而江南则温暖湿润。京城的食物多以面食和肉类为主,口味偏重,与江南的清淡鲜美大相径庭。
起初,李方还能勉强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身体逐渐出现了不适。他时常感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也变得很差。在会试的前夕,他的身体状况愈发糟糕,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
然而,李方不愿轻易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强打精神,努力备考。但在会试的考场上,他因身体不适,发挥失常,最终名落孙山。
心灰意冷的李方决定返回家乡。一路上,他反思自己的经历,深知自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影响了考试的发挥。回到江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李方并未因这次的挫折而气馁,他继续刻苦攻读,准备再次赴京赶考。在第二次赴京之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京城的风土人情,提前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一次,他终于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困扰,在会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
李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努力适应,才能避免因“水土不服”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正如古人云:“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只有尊重和适应不同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前行。
水土不服-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