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
成語拼音
- shuǐ tǔ bù fú
水土不服成語解釋
- 對於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典故出處
-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成語典故
- 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服,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飢餓。★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十
成語造句
- 初到這座城市,他飲食和睡眠都出現了問題,顯然是水土不服。
成語故事
- 在古代,交通不便,人們的出行範圍相對狹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仍有不少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前往陌生的地方。
有一位名叫李方的書生,出生在江南水鄉的一個小村莊。那裏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們過着寧靜而富足的生活。李方自幼聰慧好學,心懷壯志,渴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爲家族爭光。
終於,經過多年的苦讀,李方在鄉試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資格。他滿懷期待地踏上了漫長的旅途。一路上,他歷經艱辛,風餐露宿。
當他終於抵達京城時,卻發現這裏的氣候、飲食和生活習慣與江南截然不同。京城地處北方,氣候乾燥寒冷,而江南則溫暖溼潤。京城的食物多以麪食和肉類爲主,口味偏重,與江南的清淡鮮美大相徑庭。
起初,李方還能勉強適應。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身體逐漸出現了不適。他時常感到頭暈乏力,食慾不振,睡眠也變得很差。在會試的前夕,他的身體狀況愈發糟糕,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
然而,李方不願輕易放棄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強打精神,努力備考。但在會試的考場上,他因身體不適,發揮失常,最終名落孫山。
心灰意冷的李方決定返回家鄉。一路上,他反思自己的經歷,深知自己是因爲“水土不服”而影響了考試的發揮。回到江南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他的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
李方並未因這次的挫折而氣餒,他繼續刻苦攻讀,準備再次赴京趕考。在第二次赴京之前,他做了充分的準備,瞭解了京城的風土人情,提前調整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一次,他終於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困擾,在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金榜題名。
李方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新的環境和挑戰時,要提前做好準備,努力適應,才能避免因“水土不服”而影響自己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正如古人云:“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只有尊重和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前行。
水土不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