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语拼音
-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成语解释
-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自古以来,无数的史实都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凡遵循道德规范行事者往往能够成就大业,反之,违背道德者最终都难有好的结局,正所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兴衰成败都印证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了百姓渴望安定、富强的愿望。商鞅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秦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与此同时,东方的齐国却逐渐走向衰落。齐湣王在位时,骄横跋扈,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他违背了仁德之道,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加重赋税,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多次劝谏齐湣王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与邻国和睦相处。然而,齐湣王却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齐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其他诸侯国趁机联合起来攻打齐国,齐国几乎亡国。
与此相反,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继续秉持着顺应民心、推行德政的原则。昭襄王善于纳谏,任用范雎等贤臣,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扩大秦国的版图。他深知“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的道理,注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使得秦国的国力进一步强盛。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嬴政继承了先辈的治国理念,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同时推行仁政,吸纳各国人才,最终实现了天下一统。
而那些被秦国灭掉的诸侯国,大多是因为君主昏庸无道,倒行逆施,违背了道德和民心,最终走向了灭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德者昌,逆德者亡”这一真理始终熠熠生辉。它告诫着后世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只有顺应道德和民心,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