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語拼音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成語解釋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自古以來,無數的史實都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凡遵循道德規範行事者往往能夠成就大業,反之,違背道德者最終都難有好的結局,正所謂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興衰成敗都印證着一個深刻的道理。 在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崛起,成爲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因爲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符合了百姓渴望安定、富強的願望。商鞅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郡縣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激發了秦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而與此同時,東方的齊國卻逐漸走向衰落。齊湣王在位時,驕橫跋扈,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橫徵暴斂。他違背了仁德之道,對外連年征戰,對內加重賦稅,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當時,齊國的孟嘗君看到了國家的危機,多次勸諫齊湣王施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與鄰國和睦相處。然而,齊湣王卻不聽勸告,一意孤行。最終,齊國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利,國內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其他諸侯國趁機聯合起來攻打齊國,齊國幾乎亡國。 與此相反,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繼續秉持着順應民心、推行德政的原則。昭襄王善於納諫,任用范雎等賢臣,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擴大秦國的版圖。他深知“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的道理,注重安撫百姓,發展生產,使得秦國的國力進一步強盛。 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嬴政繼承了先輩的治國理念,以強大的武力爲後盾,同時推行仁政,吸納各國人才,最終實現了天下一統。 而那些被秦國滅掉的諸侯國,大多是因爲君主昏庸無道,倒行逆施,違背了道德和民心,最終走向了滅亡。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順德者昌,逆德者亡”這一真理始終熠熠生輝。它告誡着後世的統治者和領導者,只有順應道德和民心,才能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否則,必將被歷史所淘汰,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成語圖片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