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深忧远
成语拼音
- sī shēn yōu yuǎn
思深忧远成语解释
-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典故出处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规划未来发展时,考虑到了各种潜在因素,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正体现了思深忧远的精神。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要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关于思深忧远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其中有一个小国,名叫卫国。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虽然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他手下却有一位极其睿智且忠心耿耿的大臣,名叫蘧伯玉。
蘧伯玉为人正直,心怀天下。他深知卫国身处乱世,周围列强环伺,若不思虑长远,卫国随时可能陷入灭国的危机。
当时,卫国与邻国齐国的关系颇为微妙。齐国国力强盛,对卫国虎视眈眈。卫灵公却因一时的安逸,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蘧伯玉多次进谏,提醒卫灵公要加强国防,训练军队,以防齐国的突然入侵。然而,卫灵公却不以为然,认为蘧伯玉是在危言耸听。
蘧伯玉并未因此放弃,他日夜思考着卫国的未来。他深知,仅仅依靠军事力量的增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外交上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联盟,共同抵御强敌。于是,他又向卫灵公建议,派遣使者与周边的晋国、楚国等大国修好,以求得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支持。
卫灵公依旧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对蘧伯玉的频频进谏感到厌烦。但蘧伯玉始终没有放弃,他继续为卫国的未来担忧,思考着各种应对之策。
终于,齐国按捺不住野心,举兵进犯卫国。由于卫国毫无防备,边境城池接连失守,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卫灵公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他急忙召见蘧伯玉,请求他出谋划策,拯救卫国于危难之中。
蘧伯玉冷静地分析局势,迅速组织起国内的残余兵力,并亲自出使晋国,请求晋国出兵相助。在蘧伯玉的努力下,晋国答应出兵,与卫国联军共同抵御齐国的进攻。最终,齐国的军队被击退,卫国得以保全。
经此一役,卫灵公深刻认识到了蘧伯玉的思深忧远是多么的重要。从此,他对蘧伯玉言听计从,卫国也在蘧伯玉的辅佐下,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蘧伯玉的故事告诉我们,思深忧远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洞察潜在的危机,未雨绸缪,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谋求出路。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思深忧远-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