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深憂遠
成語拼音
- sī shēn yōu yuǎn
思深憂遠成語解釋
- 思慮得深,爲久遠的事操心。形容考慮周到。
典故出處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規劃未來發展時,考慮到了各種潛在因素,這種未雨綢繆的態度正體現了思深憂遠的精神。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以其遠見卓識和深謀遠慮,爲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要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關於思深憂遠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其中有一個小國,名叫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並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他手下卻有一位極其睿智且忠心耿耿的大臣,名叫蘧伯玉。
蘧伯玉爲人正直,心懷天下。他深知衛國身處亂世,周圍列強環伺,若不思慮長遠,衛國隨時可能陷入滅國的危機。
當時,衛國與鄰國齊國的關係頗爲微妙。齊國國力強盛,對衛國虎視眈眈。衛靈公卻因一時的安逸,對潛在的威脅視而不見。蘧伯玉多次進諫,提醒衛靈公要加強國防,訓練軍隊,以防齊國的突然入侵。然而,衛靈公卻不以爲然,認爲蘧伯玉是在危言聳聽。
蘧伯玉並未因此放棄,他日夜思考着衛國的未來。他深知,僅僅依靠軍事力量的增強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外交上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形成聯盟,共同抵禦強敵。於是,他又向衛靈公建議,派遣使者與周邊的晉國、楚國等大國修好,以求得他們在關鍵時刻的支持。
衛靈公依舊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反而對蘧伯玉的頻頻進諫感到厭煩。但蘧伯玉始終沒有放棄,他繼續爲衛國的未來擔憂,思考着各種應對之策。
終於,齊國按捺不住野心,舉兵進犯衛國。由於衛國毫無防備,邊境城池接連失守,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此時的衛靈公才如夢初醒,懊悔不已。他急忙召見蘧伯玉,請求他出謀劃策,拯救衛國於危難之中。
蘧伯玉冷靜地分析局勢,迅速組織起國內的殘餘兵力,並親自出使晉國,請求晉國出兵相助。在蘧伯玉的努力下,晉國答應出兵,與衛國聯軍共同抵禦齊國的進攻。最終,齊國的軍隊被擊退,衛國得以保全。
經此一役,衛靈公深刻認識到了蘧伯玉的思深憂遠是多麼的重要。從此,他對蘧伯玉言聽計從,衛國也在蘧伯玉的輔佐下,逐漸走向繁榮昌盛。
蘧伯玉的故事告訴我們,思深憂遠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只有具備這樣的品質,才能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洞察潛在的危機,未雨綢繆,爲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謀求出路。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思深憂遠-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