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斤鲁削
成语拼音
- sòng jīn lǔ xuē
宋斤鲁削成语解释
- 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
典故出处
- 语出《周礼·考工记序》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出。”
成语典故
- 夫宋斤鲁削,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尔。★清钱谦益《河南开封府太康县知县李之茂授文林郎》
成语造句
- 在手工制品的世界里,有的作品粗制滥造,而有的则如传统的木匠工艺一般,达到了宋斤鲁削般的精细与高超。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当时,宋国和鲁国以其精湛的工匠技艺而闻名。宋国的工匠们善于制作各种精良的器具,他们对木材的选择极为严苛,加工工艺更是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鲁国的工匠们也毫不逊色,他们在削制器具方面有着独特的技巧和手法,所制之物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实用耐用。
有一天,一位富商准备打造一批精美的家具,他听闻宋国工匠制作的器具质量上乘,便派人从宋国请来一批工匠。这些宋国工匠带着他们的工具和技艺,信心满满地开始工作。然而,在制作过程中,富商发现虽然宋国工匠打造的家具确实精美,但所需的时间过长,成本也极高。
富商心生忧虑,又听说鲁国工匠削制器具的速度快且价格相对较低,于是又从鲁国请来一批工匠。鲁国工匠到来后,迅速展开工作,他们的效率确实让富商感到满意。但当成品出来后,富商发现鲁国工匠制作的器具在细节和品质上,相较于宋国工匠的作品略显粗糙。
此时,富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宋国工匠的作品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质量无可挑剔,但耗费巨大;鲁国工匠的作品虽快速完成,成本较低,却在精致程度上有所不足。
这就如同“宋斤鲁削”,宋国的斤斧和鲁国的削刀,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宋国的斤斧精致但成本高昂,鲁国的削刀高效却在品质上稍逊一筹。
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明白,在追求事物时,往往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有时需要在品质和效率、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就如同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中,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灵活地做出选择,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平衡。
宋斤鲁削-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