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愧
成语拼音
- tián bù zhī kuì
恬不知愧成语解释
- 安然处之,不以为耻。同恬不知耻”。
典故出处
- 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做了那么多错事,被人指出后仍毫无悔改之意,真可谓恬不知愧。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径令人咋舌,其行为完美地诠释了“恬不知愧”这一成语。
故事发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有一个名叫赵立的官员。赵立出生于一个富贵之家,自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私自利、骄横跋扈的性格。
成年后,凭借家族的势力和钱财,他顺利步入仕途。起初,他还能装出一副勤勉奉公的样子,然而时间一长,他的真面目便逐渐暴露。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收受贿赂,为那些不法商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不仅如此,他还欺压百姓,强占民田,搞得民不聊生。
面对百姓的怨声载道和同僚的指责,赵立却丝毫没有悔改之意。他觉得自己有权有势,无人能够奈何得了他。即使上级官员对他进行训斥和警告,他也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朝廷下令整治贪污腐败之风,赵立的罪行被一一揭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企图狡辩,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他在公堂上巧言令色,试图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但证据确凿,他的种种狡辩都显得苍白无力。
最终,赵立被依法惩处。然而,直到被关进大牢的那一刻,他依然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悔恨,依旧认为自己只是时运不济,没有被上天眷顾。
赵立的一生,就是“恬不知愧”的真实写照。他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让百姓深受其害。正如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若不知悔改,一味地为非作歹,最终必然会自食恶果。而像赵立这样,犯下种种罪行却还不知愧疚的人,注定会被历史所唾弃,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恬不知愧-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