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愧

成語拼音

tián bù zhī kuì

恬不知愧成語解釋

安然處之,不以爲恥。同恬不知恥”。

典故出處

清·閻爾梅《房琯論》軍法,大將失律者,斬。琯失律,宜斬;不斬而罷,已屬非法,尚恬不知愧,賓客盈門。”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做了那麼多錯事,被人指出後仍毫無悔改之意,真可謂恬不知愧。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行徑令人咋舌,其行爲完美地詮釋了“恬不知愧”這一成語。 故事發生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有一個名叫趙立的官員。趙立出生於一個富貴之家,自小嬌生慣養,養成了自私自利、驕橫跋扈的性格。 成年後,憑藉家族的勢力和錢財,他順利步入仕途。起初,他還能裝出一副勤勉奉公的樣子,然而時間一長,他的真面目便逐漸暴露。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收受賄賂,爲那些不法商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不僅如此,他還欺壓百姓,強佔民田,搞得民不聊生。 面對百姓的怨聲載道和同僚的指責,趙立卻絲毫沒有悔改之意。他覺得自己有權有勢,無人能夠奈何得了他。即使上級官員對他進行訓斥和警告,他也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 有一次,朝廷下令整治貪污腐敗之風,趙立的罪行被一一揭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企圖狡辯,將責任推卸給他人。他在公堂上巧言令色,試圖爲自己的罪行開脫。但證據確鑿,他的種種狡辯都顯得蒼白無力。 最終,趙立被依法懲處。然而,直到被關進大牢的那一刻,他依然沒有絲毫的愧疚和悔恨,依舊認爲自己只是時運不濟,沒有被上天眷顧。 趙立的一生,就是“恬不知愧”的真實寫照。他的行爲不僅給自己帶來了災難,也讓百姓深受其害。正如古人云:“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個人若不知悔改,一味地爲非作歹,最終必然會自食惡果。而像趙立這樣,犯下種種罪行卻還不知愧疚的人,註定會被歷史所唾棄,成爲後人引以爲戒的反面教材。

恬不知愧-成語圖片

恬不知愧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