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不化
成语拼音
- wán gù bù huà
顽固不化成语解释
-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典故出处
- 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对于别人的合理建议总是置之不理,坚持自己错误的想法,简直顽固不化。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官员。赵括出身名门,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就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周围的人都对赵括的军事才能赞不绝口,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为一代名将。
然而,赵奢却深知儿子的问题所在。他曾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括儿虽然熟读兵法,但他没有实战经验,且过于自负,不知变通,日后若为将,恐会给赵国带来灾难。”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廉颇率军抵御。廉颇深知秦军锐不可当,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坚守城池,不与秦军正面交锋。秦军久攻不下,便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年老胆怯,不敢出战,而赵括英勇善战,若由他为将,必能大败秦军。
赵王听信了谣言,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赵括走马上任,他一到军中,便推翻了廉颇的防守策略,大举进攻。部下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举过于冒险,但赵括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兵法策略是无懈可击的,那些反对的声音都是胆小怕事之辈。
赵括率领赵军贸然出击,正中秦军下怀。秦军佯装败退,引诱赵军深入。赵括不知是计,顽固不化地坚持追击,结果陷入秦军的重重包围。赵军被困四十多天,弹尽粮绝,赵括在突围中被杀,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成为赵国历史上的一场灾难,而赵括也因其不知变通、顽固不化的性格,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只知照搬兵书上的理论,却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我们不能像赵括那样顽固不化,要学会灵活应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才能避免重蹈赵括的覆辙。
顽固不化-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