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不化
成語拼音
- wán gù bù huà
頑固不化成語解釋
- 化改變。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典故出處
- 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上集第六章說我頑固不化,爲遊擊主義翻案;蔑視中央,攪亂軍心等待。”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對於別人的合理建議總是置之不理,堅持自己錯誤的想法,簡直頑固不化。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位名叫趙括的官員。趙括出身名門,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就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也難不倒他。周圍的人都對趙括的軍事才能讚不絕口,認爲他將來必能成爲一代名將。
然而,趙奢卻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他曾憂心忡忡地對妻子說:“括兒雖然熟讀兵法,但他沒有實戰經驗,且過於自負,不知變通,日後若爲將,恐會給趙國帶來災難。”
後來,秦國進攻趙國,廉頗率軍抵禦。廉頗深知秦軍銳不可當,採取了以守爲攻的策略,堅守城池,不與秦軍正面交鋒。秦軍久攻不下,便使用反間計,在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年老膽怯,不敢出戰,而趙括英勇善戰,若由他爲將,必能大敗秦軍。
趙王聽信了謠言,決定用趙括替換廉頗。趙括走馬上任,他一到軍中,便推翻了廉頗的防守策略,大舉進攻。部下有人提出異議,認爲此舉過於冒險,但趙括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自己的兵法策略是無懈可擊的,那些反對的聲音都是膽小怕事之輩。
趙括率領趙軍貿然出擊,正中秦軍下懷。秦軍佯裝敗退,引誘趙軍深入。趙括不知是計,頑固不化地堅持追擊,結果陷入秦軍的重重包圍。趙軍被困四十多天,彈盡糧絕,趙括在突圍中被殺,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成爲趙國曆史上的一場災難,而趙括也因其不知變通、頑固不化的性格,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只知照搬兵書上的理論,卻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失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多變的情況時,我們不能像趙括那樣頑固不化,要學會靈活應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才能避免重蹈趙括的覆轍。
頑固不化-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