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成语拼音
- 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语解释
-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成语典故
-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成语造句
- 每个人都会犯错,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都曾经历过犯错与成长的历程。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士会的大臣。他才华出众,为国家立下了不少功劳,但也曾有过一次险些铸下大错的经历。当时,晋国与秦国之间局势紧张,双方时常发生摩擦。一次,晋国得到情报,说秦国即将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士会在没有完全核实情报真实性的情况下,便极力主张晋国立刻进行战备,准备迎敌。然而,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个情报其实是误传,秦国并没有进攻的打算。
这件事情让士会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草率差点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即使自己再有能力,也并非圣贤,不可能永远不犯错。于是,他更加严谨地对待每一件事务,不再轻易下结论,而是多方求证,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后来,在面对其他重要决策时,士会都会想起这次的教训,谨慎行事。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地自我提升,继续为晋国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正如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会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关键是要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永远不犯错,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他也曾有过不少决策失误,但他能够及时调整策略,最终成为一代枭雄。
我们应该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改正,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进步,走向成功。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中,都需要我们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错误,鼓励人们在犯错后能够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