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否否
成语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唯唯否否成语解释
- 唯唯回答时表示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典故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指梁邱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成语典故
- 请你作出明确的回答,不要唯唯否否。
成语造句
- 对于这件事,他没有明确的态度,总是唯唯否否,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想法。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常常能看到各种臣子的姿态。有的直言进谏,有的阿谀奉承,而还有一种,便是唯唯否否之辈。
话说在某个朝代,有一位名叫李进的官员。他在朝中任职多年,却一直未曾有过显著的政绩。其为人处世,总是谨小慎微,对上级的命令,常常是唯唯否否。
一次,朝廷商议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众多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坚决支持,认为此举能够强国富民;有的则强烈反对,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而李进在这场激烈的讨论中,却始终沉默不语。当皇帝询问他的看法时,他先是唯唯诺诺地表示赞同,然而当看到反对一方的大臣们脸色不悦时,又忙不迭地否否称不可行。他这种左右摇摆、毫无主见的态度,令皇帝大为不满。
又有一回,边疆战事吃紧,需要朝廷选派将领出征。大臣们纷纷举荐有勇有谋的将领,而李进却因为害怕得罪任何一方势力,对于各方推荐的人选,都是唯唯否否,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结果因为决策的延误,导致边疆战局一度恶化。
李进的这种唯唯否否的作风,在朝中逐渐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其他官员们私下议论,认为他毫无担当,只知明哲保身。而那些一心为国的忠臣,则对他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
历史上,也不乏有坚定立场、敢于直言的忠臣良将。如唐朝的魏征,面对唐太宗的决策,敢于直言不讳,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而李进之流,在面对是非问题时,不敢坚定立场,只知唯唯否否,最终不仅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还成为了后人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以李进为鉴,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不能总是唯唯否否,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唯唯否否-成语图片